钟祥市人民法院东桥法庭辖区东承大洪山余脉,区内辖东桥镇、客店镇、石门水库、盘石岭林场、大口林厂等5个乡镇库区,辖区人口8万余人。该区横亘百余公里,有名山、奇树、温泉多处,生态战略地位显著。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经济活跃度不断增强,该区域内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不断增多,原有的司法资源已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守护大美钟祥,地市、乡两级人大代表及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呼吁设立大洪山生态法庭。2020年,钟祥市人民法院筹措资金4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东桥法庭,并于2023年正式启用。
启用以来,东桥法庭聚焦主责主业,从一点一滴入手,实质化解纠纷,最大限度获得了当事人的信任,着力解决基层社会矛盾,搭建基层治理创新的平台,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法庭”。
一、从“无”到“有”,听民声,解民怨
“这是自家枇杷树结的果子,送来你们几个丫头尝尝,感谢你们解决了我十几年的心病。现在事情解决了,我也要去跟女儿一起生活了,特地来跟你们道个谢、告个别。”李奶奶一大早送来的黄澄澄的枇杷,甜了大家的味蕾,更暖了东桥法庭工作人员的心。
2023年5月5日,下着大雨,法庭来了一位70有余的老妪李某芝,称她15年前花了6万元买别人的地,后来地没买成,对方只退了她3万元,剩下3万元至今未付,要求法庭帮她把钱要回来。李某芝子女均在外地,她的老伴两年前已经去世,去世之前依然在为其土地纠纷事宜奔走。李某芝的子女不放心她一个人独居,多次要求她离开家乡跟随儿女生活,但事情一日不解决,她一日不得安宁。李奶奶腿脚不便,也不懂如何诉讼,以至于过了15年事情还悬而未决。最近听村干部说东桥也有法庭了,她第一时间请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带她来到了我们的法庭。东桥法庭全面了解案情后,于5月13日,联合东桥政府、派出所、村委会协同一起对该起土地纠纷进行调解,经过现场的协调,纠纷双方现场达成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承诺于今年12月30日前付清剩余3万元,李某芝当场表示不再信访或也不起诉了,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东桥法庭的启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补齐了当地法治发展的最后一块拼图。在过去,由于该地尚未设置法庭,部分村镇村民前往法院以及派出法庭路途遥远、多有不便,最远的甚至要走80余公里,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纠纷矛盾也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给当地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2023年正式启用后,东桥法庭从民生点滴入手,听民声,解民怨,将一个个“小诉求”、一起起“小矛盾”、 一件件“小纠纷”与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大民生”、治理“大问题”和司法“大能量”紧密关联,聚焦“抓实公正与效率”主题,牢固树立“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把“小案”放到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社会稳定大局、关乎人民福祉的高度来办。通过个案公正汇聚起司法公正的磅礴力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二、由“背”及“面”,贴民心、纾民困
自启用以来,东桥法庭积极履职,切实减轻案件当事人诉累、促进当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背对背调解,面对面言和”便是东桥法庭干警结合案件实际探索出的新型纠纷处理模式。
6月初,客店镇新屋湾村一村民到法庭,要求起诉他近90岁的母亲要求返还9分多土地。详细询问事由后,法庭干警又及时与客店镇司法所、矛盾调解中心及村支部书记联系了解情况,得知该村民在2022年就因为赡养问题在原辖区法庭处理过。法庭干警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地纠纷,其中夹杂的情感问题更不容忽视。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以及另一方当事人的年龄,在有了解决思路后,东桥法庭工作人员驱车近两小时到达当事人所在的新屋湾村,与纠纷双方当事人围桌而坐,听取双方的想法。随后对双方采取了“背对背”的方式释法说理讲情,双方当事人都有所动容并转变态度,法庭也乘势而上,改用“面对面”调解法,将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互诉衷肠,最终该村民取回了诉状,表示不再起诉。
东桥法庭在将实质化解贯穿法治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推动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做到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对接群众司法需求,加大矛盾纠纷一次性、实质性化解力度,以“如我在诉”的境界将工作做到极致,筑牢法治之基,行稳法治之力,厚积法治之势。
三、化“静”为“动”,察民情、暖民心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法院服务公共缔造的主力军。东桥法庭自启用以来,立足于审执工作的根本,以省高院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安排部署,与辖区党委协同一致,对辖区内二十余个村、居委会、各重点景区及百余户群众进行了走访,走到了辖区最边缘的村部,海拔最高的茶厂,并多次到辖区开展“法治夜校”活动进行普法宣传,与他们搭建起了沟通桥梁。在动态工作过程中,东桥法庭多次到东桥社区开展“法治夜校”活动进行普法宣传,让这座新建的法庭走到群众身边,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熟悉法庭、相信法庭。
正是在这种主动出击的动态工作过程中,东桥法庭还轻松解决了一个送达难题。4月18日,在客店乡村院坝大树下,村民们围树而坐,促膝长谈,再次开展“法治夜校”活动。法庭干警将联系方式告知大家,并说明,有需要可随时打电话。5月,在一件离婚案件送达过程中,因被告常年在外地,对法庭的启用并不知情,且对法庭工作的不熟悉,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与对方沟通都石沉大海,正在送达工作陷入僵局之时,法庭干警接到一个村民电话,她先是介绍,一个月前法庭举办法治夜校活动时,她记录了法庭干警的电话,她在外地务工的弟弟打电话给她,称其收到自称为东桥法庭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问案件是不是东桥法庭干警通知的,是不是那天来我们村里讲课的东桥法庭的负责人,在得到其姐姐肯定答复后,被告放下戒备之心,积极配合,最终通过移动微法院小程序,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网上调解结案。法庭干警在与老百姓的交流中,宣传了法律,种下了法治的种子,拉近了法庭与群众的距离,收获了信任的硕果。
以动态的工作推进方式取代静态的被动工作,通过面对面、入户访、上门问等方式,在收集辖区民情民意的同时更提高了群众对法庭工作的满意度,让法庭工作的展开温情而不失力度,让干警与群众的关系贴近而不逾规矩,切实做到察一方民情,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
上述工作只是钟祥市人民法院东桥法庭建立后开展司法工作的小小缩影。下一步,东桥法庭将进一步提高审判质效,集成数字化审判系统、移动微法院、庭审直播系统、人民调解平台等软件模块,优化诉讼服务。同时将继续按照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要求,充分利用调解指导、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功能,形成涵盖社区、村户的司法服务新布局。充分发挥法庭职能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为辖区平安建设建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这一座小法庭将牢固筑起一方干群连心桥,持续释放基层法治大能量。